时间: 2024-08-03 05:34:10 | 作者: 安博app官方网站
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开幕式前的暖场扮演上,九条浙江龙来了,从五湖四海腾飞而来。
萧山河上板龙、临安水龙、开化香火草龙、遂昌车龙、浦江滚地龙、德清桑叶龙、磐安女子金龙、安吉竹叶龙、奉化布龙。你认得全它们吗?来,认识一下。
香火草龙发源于开化苏庄镇,至今1100年前史。每年中秋,当地大众就会舞起香火草龙走村串户,祈盼丰盈吉利。
这条龙用稻草扎成龙身,并插上密密匝匝的香火,舞龙时点着香火,火星满布下,草龙变成火龙,在暮色里烟雾旋绕,香气潇洒,腾云驾雾,狂奔飘动。
不过,当晚舞进“大莲花”的香火草龙是一条安全的防火龙,龙身用的是防火的仿真稻草,身上插着的是带LED灯头的仿真香,“少了些香火营建的烟雾气氛,可是舞得可比曾经更起劲了。”带队人说。
舞龙队的13个成员,均匀岁数27岁,悉数来自当地县归纳行政执法局。队员们本年6月就开练了,每周三次,请的教师对错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,为这次扮演规划了许多高难度动作。
舞龙头是最“增肌”的,“仅龙头就有30斤以上,相当于举着30瓶矿泉水,在空中上下摇动,排演一次比去健身房锻练还显着。”带队人说,龙头组织了两个队员,有一个就在开幕前的排演中扭伤了,其它队员身上也都是贴满了膏药。
“教师傅都说,咱们舞的这条龙更有力气感,更有爆发力。”年青的舞龙队员说,“在亚残运开幕扮演上,一定要舞出咱们开化香火草龙气势汹汹的澎湃气势。”
场上数条龙翻腾回旋扭转,不过有条龙淡定而抢眼。或许你现已认出来了,这便是来自国家级非遗项目萧山“河上龙灯胜会”的板龙。
萧山板龙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绍兴年间。板龙除龙头、龙尾外,龙身由100多板凳衔接而成,一截截拱起的龙段扎在板凳上。在百余位扮演者的协作下,能够盘舞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阵型。
在“大莲花”里,百余位板龙扮演者不急不徐地合作完成了一个个板龙的pose。其它龙队的一位扮演者说:“那条板凳龙很厉害啊,扮演的许多是上了年岁的人,一个个都像是见过大世面的。”
场上有两条龙,纵使在屏上一闪而过,信任许多人也会猜得到它的身世来历——一条是来自竹乡安吉的竹叶龙,一条是来自德清的桑叶龙。
安吉竹叶龙的制造选材是安吉竹子的竿、皮、叶、鞭、笋等,由盘、滚、游、翻、跳、戏等根本动作组成。扮演时可分可合,舞者动作强健,舞姿变化无常。
这次扮演竹叶龙的是安吉同行残疾人艺术团,在队员们的摇动下,舞龙变成龙舞,只见龙头昂扬、爬升,龙身翻滚、绞缠、交叉、窜跃、劲摆,形变龙不断,龙飞人亦舞。假如不是一旁的手语教师,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群残疾人的竹叶龙扮演。
桑叶龙来自德清乾元镇,由非遗传承人童宝松依据江南蚕桑风俗规划制造而成,通体翠绿碧绿、栩栩灵动,是当地每年“乾龙灯展”上的主角。
这次来“大莲花”扮演,当地还给队员们订制了新的演出服,肩上是桑叶的装修,背面盘着蚕宝宝。队员们大多来自当地金鹅山村,这个村自古以种桑、养蚕为业,舞龙风俗自南宋起就非常盛行。现在农业劳动不再是金鹅山村乡民的首要营生,当村里的舞龙俗传承至今,家家户户都会舞龙。队员中,就有一对父子档,父亲62岁,儿子28岁,两人撑起了龙尾的最终一截,扮演起来特别有默契。
奉化布龙,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。其来源可追溯至南宋,初为谷龙、稻草龙,后逐步演化为布龙。在800余年的演化发展中,奉化布龙形成了共同的风格,仅传统套路就有40余个,其间有的套路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竞赛的规定动作,而且被大江南北的很多龙舞所选用。
临安水龙来源于五代十国的吴越国,撒播于临安市板桥镇秋口村一带。古时苕溪两岸大众为感谢钱王兴修水利,注重农桑,保境安民的恩德,以钱王绰号“海龙王”而制造水龙,在农闲和节庆时舞龙欢歌,连续至今。水龙体型较大,有一条简直等长的蓝绸附于龙体内,当金龙入水后龙头忽然昂天长啸,龙身翻滚中,蓝绸被带着一同翻滚,就像一条腾跃于碧浪中的金龙。
遂昌车龙的前史能够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,有句话叫“俯地为车,翻身为龙”,放在地上它就成为车能够推,勾在一块就成为龙。
2006年,扮演者对车龙进行了改造,每段龙身的两边被规划成车轮方式,内部设置多处绷簧、链条等机关,每节龙身的分量有20来斤,龙头的分量更是超过了30斤。在舞台上能够络绎推车扮演,龙身彼此勾连后又能变成长龙,在翻腾间吐烟喷火。
板龙舞是萧上河上龙灯胜会最知名的一项。河上龙灯胜会每年元宵前后演出,持续约10天。典礼程序最重要的包括开光大典、出灯、闹元宵、化灯四个进程。舞龙局面以元宵夜最为隆重,参加舞龙的最多达300多人。正月十七是化灯日,最为壮丽,龙灯要被架到河滩上,烧成灰烬。那时,飞龙上天,会庇佑村落和乡民。
浦江滚地龙据传始于清乾隆年间,是当地迎候元宵佳节的重要龙灯方式之一。浦江滚地龙以形制共同、色彩鲜艳、舞姿美丽、仪仗壮丽、伴奏昂扬而独步江南。扮演者经过扭腰、甩手与转脚,环绕一个“滚”字,对龙的个性特征、日子神态进行生动描绘。其间,当地寺前村的滚地龙闻名遐迩,曾获最高中国民间艺术扮演最高奖“山花奖”。
省级非遗项目安吉竹叶龙距今200多年,由九盏竹笋灯、一盏龙头灯、一盏龙尾灯组合成,扮演时有分有合,时而翠竹摇晃,时而竹龙翻滚,有竹海腾龙之气势。传统竹叶龙进场的时分,并没有龙,而是一根根的竹笋,半场扮演后一根根笋“变身”成龙身,连起来便是一条完好的龙,有“进门笋灯,出门龙灯”的特征。
磐安舞龙文明前史悠远持久,发源于2000多年前。舞龙这种传统的中华风俗活动现在已和全国各地风俗文明交融,形成了数以百种的舞龙文明分支,遍及全球。而追根究底,人们发现它们的文明内在均来自中华舞龙文明发源地——浙江金华磐安。风俗专家经过资料查找、实地看望,在磐安县玉山镇佳村找到了传说中的龙头、龙身、龙尾,村内多处地名均以“龙”相关,村落与其前史人文交相辉映,散发出浓郁的龙文明气味,每当正月十五舞龙的风俗也一向撒播至今。
香火草龙是开化县当地城镇中秋节期间的一种民间风俗,是民间敬龙、崇拜龙的风俗活动,尤以苏庄镇富户村的香火草龙最为精彩。草龙用稻草扎成龙身,并插上香火,舞龙时点着悉数香,草龙变成火龙,在烟雾中狂奔飘动,蔚为壮丽。香火草龙还伴有“仪仗队”,民间称“銮驾”。草龙制造用稻草、篾条、芋秆、龙香、小木棍等资料。
桑叶龙的前身是“童家墩银龙”。在德清乾元镇金鹅山村童家墩,不管男女老少,家家户户都会舞龙技艺。桑叶龙形象直观生动,翠绿碧绿,由888片桑叶组成,长36米,把蚕、桑、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同,散发出江南蚕桑文明的浓郁气味。
上一篇:“旧改”老街变身时尚新地标